昭和6年(西元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軍國主義的氣焰日益高漲,台灣總督府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 以企圖強化台灣人對日本的效忠。
昭和8年(西元1934年),總督府推動「一街一庄一神社」(相當於現在的「一鎮一鄉一神社」),以強化台灣人的皇民思想。 昭和11年(西元1936年),基隆神社升格為縣社。9年後,日本戰敗投降。
台灣光復後,小型的街庄的神社多遭到拆毀,而縣級以上的神社因建築恢宏,多就地改為忠烈祠,祭祀國民革命的先賢先烈。
隨後或因舊建物年久腐蝕,或為了消除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記憶,各地方政府紛紛拆原有神社舊建築, 改建為中國傳統的建築。基隆神社也在民國61年(西元1972年)時改建成現在的模樣。
原址為日治時期為「基隆金刀比羅神社」,後改「基隆神社」,戰後1972年改建為忠烈祠,後改名為基隆市忠烈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