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景點介紹:
基隆嶼又稱基隆杙,為日治時期基隆八景之一,稱為「杙峰聳翠」,距離基隆只有5公里,與棉花嶼,彭佳嶼,及花瓶嶼並為基隆外海四個火山島嶼。從基隆,鄰近的北海岸,東北角海岸線上都可以看到她的面貌;這個長960公尺,寬400公尺,最高處約有海拔182公尺的小島,尖突的島嶼造型,是基隆外海最顯的地標。
基隆嶼是一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小島,本身就是一塊岩漿遇海水凝固而成的“火成岩”,在海浪及海風不斷的沖刷之下形成了特別的斷崖海岸景觀,島嶼的四周皆為峭壁,幾無平地,並有許多的海蝕洞穴與岩礁,也因此有火山地質公園的美稱。
基隆嶼其景緻也因陸上觀賞位置不同而改變,有人說她像是一條鯨魚,也有人說她像一頭犀牛,更因氣候變化而展現其多重的美感;天晴晴朗時可見火山島之氣勢,晨昏時其隱約外形更顯神秘感飄渺;由於受到基隆多雨環境與岩石風化影響,植被方面相當豐富,大多數為榕樹,並有野百合、金花石蒜、石板菜、女貞、防葵、萬年松、木槿等植物目前基隆市政府逐步復育百合,金花石蒜五、六月份為百合花季;八至九月為金花石蒜花季,每年的這二個季節都吸引不少遊客前來,但島上並無其他大型的野生哺乳動物。
在基隆嶼上方還有一座基隆嶼燈塔,但其正確名稱應為“基隆島”燈塔,當初是為了彌補野柳燈桿與鼻頭角燈塔光程之不足而增設,興建於西元1980年,塔高12.3公尺,燈高189.3公尺(全台次高),光程13.8浬,為黑白相間垂直條紋,鋼筋混凝土建構之八角形塔身,是台灣最早使用太陽能發電的燈塔。
為發展觀光,基隆市政府興建有登山棧道,來回約需一個多小時。
環境生態介紹:
基隆嶼面積約24公頃,島上最高海拔為182公尺、狀知鯨魚。與棉花嶼、彭佳嶼及花瓶嶼為基隆外海四個火山島嶼。地質結構由角閃石、黑雲母、石英、安山岩等所構成,島嶼四周呈斷崖峭壁,坐船環繞基隆嶼,可看到海蝕洞和岩礁地形,是最佳的山地質公園。其演變的歷史,可以從島上露出的海蝕殘跡以及珊瑚貝塚中找到答案。
島上因生態豐富及保育妥當,在島上復育有多種瀕臨絕跡或是新發現的植物,因此以基隆為命名。如:基隆蠅子草、基隆筷子芥(瀕危物種)、基隆早熟禾、基隆短柄草、基隆澤蘭、基隆野山藥、基隆天胡荽等,基隆嶼宛如一座珍稀植物天堂。
另外號稱海洋上的明珠-基隆嶼不單風景秀麗,更是一座珍稀植物天堂,也因為保有大自然風貌及少有人工破壞,成為觀賞自然生物的絕佳場所,吸引許多動植物學者及攝影人士前往。來到這裡能夠看見遊隼、褐鷹鴞、白腹鰹鳥、白腹琉璃、藍磯鶇、長尾蜻蜓、焰紅蜻蜓、亞東細蟌、紋黃蝶、豆波灰蝶、雙標紫斑
除了可以身心放鬆,眼觀生態也是相當吸引人的旅遊方式,讓我們一起認識、尋找它們的蹤跡吧!
島嶼故事:
基隆嶼因聳立於基隆港外,為日治時期基隆八景之一,曾稱為「杙峰聳翠」,曾於基隆一帶歷任公職,和臺北州協議會員的仕紳許梓桑有詩吟詠:「萬人星羅繞杙峰,杙峰不與眾山同,孤高千仞凌霄漢,一望蒼茫鎮海東。」島上遊憩設施以步道和涼亭為主,視野所及,西南面是野柳至鼻頭角的北海岸,東北面則是廣闊的東海。過去由於軍事管制因素並未對外開放,2001年才正式開放登島觀光,2014年則因颱風侵襲造成島嶼部分環境遭到破壞,因而封島5年,後則於2019年6月25日後向大眾重新開放,最下方有報名辦法唷。
另外在基隆嶼上甚至有十處必看景點,各景點都有各自的特色
1.南田上等兵殉職碑
日治時代楠田上等兵因在施作工事時不慎死亡這座紀念碑便是保留他曾存在過的痕跡。
2.隧道
日治時期所人工開鑿,主要是為便利貫穿島嶼的東南向及西南向。
3.碉堡
於1971年由鵝卵石堆砌加上混凝土建蓋的偽裝砲堡。
4.停機坪
以往基隆嶼運送物資較困難,因此除增設碼頭外,另建設了停機坪做為對外連絡管道。
5.基隆海檻
基隆嶼西南方海底有一道岩層形成的10公尺山脊,有如一道矗立在海床上的門檻,這個門檻被稱之為「基隆海檻」潮流經過海底的稜線時產生一道道白色的湧浪,左邊是台灣海峽的海流,右邊是太平洋的海流,由空中俯瞰大海像被分成兩半,如同海浪在打架。
6.基隆嶼8號
島上唯一有門牌號碼的建築物,是島上休憩眺景的地點。更是登島的每個遊客必拍的景點之一唷!
7.跳石海岸
基隆嶼上圓圓的石頭都是從山上的岩壁崩落下來的石英安山岩,因為能夠堆積這些石頭的平台較小,所以都聚集在一起,而經年累月的受到海潮侵蝕,石頭就漸漸變圆了在未建設步道前行走的時候需要在石頭上跳來跳去,因此命名為跳石海岸。
8.土地公廟
面對險惡的海流,除了經驗,在海上討海的漁民也倚賴虔誠的信仰。在基隆嶼的海蝕洞裡,漁民供奉著土地公及觀世音菩薩,是漁民的信仰場所,也是駐守島上的海巡署官兵信仰寄託,祈求平安快樂、讓航海的人能夠滿載而歸、出海作業的人可以安全回來。
9.觀音巖
據說原居住在和平島的觀世音菩薩夢,表達想移居至基隆嶼,因此由信眾遷移至基隆嶼天然海蝕洞內供奉。
10.燈塔
早期還沒有興建燈塔時,討海人都是依靠基隆嶼的位置,來辨識基隆港口的方向,在1980年設立燈塔之後,船隻則是靠著基隆嶼燈塔指引回家的路,對於航海人來說相當重要的航海指標。燈塔所需電力現在由太陽能發電,是台灣最早使用太陽能發電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