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灣石圍遺構
基隆設置砲臺,始自西荷時期,經歷政權的轉移,砲臺依舊環佈基隆港,尤其清領時期,鑑於海寇侵擾及外國覬覦,遂於口門內外設置諸多砲臺。這些砲臺位置也因戰事而有所更動,尤以沙灣地區為最。經由地圖的比對得證,經歷清法戰爭的主戰砲臺,並非「海門天險」的前身二沙灣砲臺,而是頂石閣砲臺的前身大沙灣砲臺,而此砲臺的設置可以追溯至道光二十年以前。 石圍正是位於清法戰爭的主戰場大沙灣。在清法戰爭之前,大沙灣砲臺為設於沿岸平坦地形的平面型砲臺,易受潮汐侵蝕牆基,故須石圍防潮之用。且因砲址明顯,砲臺石牆容易遭受砲擊,故需要修築石圍,以為防禦砲臺之用。同時為彌補大沙灣主戰砲臺的近攻不易的闕失,於石圍間另築有可供兵勇駐守,安置輕砲的土壘,簡易型砲臺,以資協防砲臺之用。因此現存大沙灣石圍遺構,包括土圍及土壘兩個部份。 總之,極似土圍、土壘的大沙灣遺構,並非臨時的軍事工程,而是因應平面型砲臺型制需求而規劃,如以外國船堅砲利的標準衡量,雖屬土法煉鋼,卻也創擊英軍、法軍旗艦。然而清法戰爭後,劉銘傳相形度勢,於旭丘及二沙灣與大沙灣之間的山區,改築高地砲臺。由於該型製砲臺具有天然掩蔽以避砲擊,因此受創的大沙灣土圍、土壘,已失軍事防禦之必要性,遂無議修復,乃廢置遺構於原址。 臺灣目前現存經歷鴉片戰爭、清法戰爭的歷史遺跡,已所剩無幾。隨著聚落發展,都市開發,現存者也面臨存留的危機,基隆大沙灣石圍即為其中一例。雖然目前石圍僅存遺構,然而參與基隆的兩次歷史性的戰役,其歷史意義絕對不下於海門天險,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詳細資訊請見國家文化資產網
--------------------------------------------------------------------------------------------------------------
要塞司令官邸
靜靜座落於中正路的李宅,原為流水偉助社長住家,建於昭和六年,距今恰滿七十年,二戰後曾為要塞司令官邸,目前土地仍屬軍方所有。
本建物屬日式木造結構,用材質優、規模及空間形式也相當完整。
※詳細資訊請見國家文化資產網
--------------------------------------------------------------------------------------------------------------
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
這些官舍區設置便有因應區域條件的意味,因為生活機能的需求,官舍區跟漢人集落關係會較為密切,官舍區內多會形成不同等級官舍集中一起,部分官舍距離辦公廳舍也會有一定的距離。這些官舍區利用聚落附近尚未開發地方設置官舍區,避免因為與漢人生活空間交錯,為了區隔甚至會以圍牆為手段。基隆地區除了前述官舍外,二沙灣一帶在日本人初領台時,還保留著原來稅務司署的官邸;這些官邸為陽台殖民地樣式建築,一度也被當作台灣總督府辦公所在及官邸。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及鄰側雙拼的宿舍,配置的狀況即類似此種情形。根據訪談可以瞭解到在官舍尚未建築前,這塊地區屬於大沙灣傳統聚落邊緣,但是接近漢人集落與市集,具備有相當程度的生活機能。本地民眾認為此一地帶鄰近法國公墓,加上可能為清法戰爭的戰場,對於漢人的傳統觀念來說,較不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場所;反之,對於當局徵收土地困難相對較低。因此,在此設置官舍是可以理解的一種作法。
※詳細資訊請見國家文化資產網